每经编辑 孙志成 易启江
载着5名游客,原计划探访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潜水器“泰坦”号,已在北大西洋的海里失联多日。今日凌晨,“泰坦”号潜水器终于有了新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海岸警卫队在22日表示,此前在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途中失踪的美国深海潜水器已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5名乘员全部死亡。
当地时间22日,一位曾经乘坐过“泰坦号”的乘客表示,两年前的下潜考察就曾遇到许多惊险状况。
前乘客自曝恐怖经历
据央视财经,当地时间22日,一位曾经乘坐过“泰坦号”的乘客表示,两年前的下潜考察就曾遇到许多惊险状况。今年60岁的亚瑟·洛伊布是一名德国商人,同时也是一名探险家。他曾于2021年8月乘坐“泰坦号”潜入深海,绕着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转了两圈。虽然他见识到了令人震撼的场景,但洛伊布说,这次的探险之旅简直是一次“自杀之旅”。
据悉,当时他们第一次下潜时就发现用于平衡潜水器的稳定管支架出现断裂,在修理之后,又因电力问题延误5小时才继续下潜。
更糟糕的是,“泰坦”号内部相当拥挤,容易使人不安而且没有座位,乘客只能盘腿坐10个小时。受困如此长的时间,对乘客来说十分煎熬。洛伊布表示,你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还不能有幽闭恐惧症。
实际上,洛伊布并不是唯一质疑“泰坦”号不安全的人。
据外媒报道,海洋之门的员工就曾质疑该公司潜水器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随后这名员工被解雇并收到泄露机密的指控,不过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
此外,海洋之门还曾收到了深海探险家和海洋学家等多人的警告,称该公司潜水器开发的实验性做法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22日,美国前广播公司科学编辑迈克尔·吉伦呼吁在“泰坦”号事故原因没有确定之前,应该停止所有探查泰坦尼克号的项目。“我们要停下来,按下暂停键,深呼吸。然后问人们‘为什么你想去泰坦尼克号?到底怎么才能安全抵达那里?’”
据悉,这艘名为“泰坦”的小型潜艇是美国海底勘探公司海洋之门为旅游观光所设计,号称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搭载5人的碳纤维潜水器。
据红星新闻报道,富豪克里斯·布朗发现操纵该深潜器的遥控器竟然是用游戏操控器改装的,担心该深潜器“偷工减料”,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克里斯最终选择放弃该项目,并要求退款。
另据齐鲁晚报此前报道,“泰坦”号人均花费25万美元,里面没有椅子,也设有座位,所有人进去前先脱鞋,然后盘腿坐在地板上,最佳座是马桶,人们会为了避免上厕所减少吃喝。
5人遗体恐难寻
据红星新闻,“泰坦号”事故发生后,在被问及打捞乘员遗体的相关问题时,负责搜寻工作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官员约翰·马格尔回应称,此次搜救行动环境极其恶劣,“我们将继续在附近区域进行搜索,但前景不明。”英媒称,即便搜救船能准确定位到“泰坦”号,怎样把其打捞上来也是一项重大挑战。约翰介绍,接下来ROV将继续收集信息。有报道指出,虽然某些ROV设备的确能移动物体,但其很难将深海处大型碎片打捞上岸。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分析认为,在此情况下,需要借助深海打捞系统(Flyaway Deep Ocean Salvage System,FADOSS)将“泰坦”号打捞出来。据介绍,FADOSS可以将重达27200千克(约合27.2吨)的物体从深海打捞起来,能在近6000米深的海底作业,常用于打捞沉没的大型物体,如坠海的飞机或船只等。美国海军此前曾使用该打捞系统,回收了一架坠入海里的F-35C舰载战斗机。
据悉,FADOSS的一端将通过ROV连接到坠海船只上,并将其打捞上岸。深潜专家马克·马丁进一步介绍,很多用于海上天然气和石油施工的船只都配备了类似的系统。报道称,一艘正赶往搜救地点的商用船只便搭载了FADOSS系统。此外,美国海军也提供了一套FADOSS系统,不过按照海军官员的说法,这套系统的安装需要花费至少一天时间。
遇难乘客亲人回忆: 他从小就痴迷于“泰坦尼克”号
据澎湃新闻报道,五名乘客中,包括巴基斯坦与英国双重国籍富商沙赫扎达·达乌德及其19岁的儿子苏莱曼。
沙赫扎达的姐姐阿兹玛·达乌德回忆称,沙赫扎达从小就“绝对痴迷于‘泰坦尼克’号”。当姐弟二人儿时在巴基斯坦时,他们经常会观看上映于1958年的英国电影《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这是一部关于邮轮沉没的历史灾难纪录片。
阿兹玛还表示,当沙赫扎达和她的丈夫见面时,还询问姐夫是否可以坐下来看一部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四小时纪录片。此外,沙赫扎达还爱好去博物馆看文物展览。
当阿兹玛得知弟弟购买了海底旅行的门票时,她并不感到惊讶。然而,阿兹玛表示,与父亲一起乘坐“泰坦”号的苏莱曼在行前十分担忧。阿兹玛称,苏莱曼告诉一位亲戚,“他不太愿意”,而且对探索“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旅行“感到害怕”。
据阿兹玛所说,这位19岁的年轻人最终登上了“泰坦”号,是因为这次海底旅行恰好在父亲节,他渴望取悦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对“泰坦尼克”号的传说充满热情。
编辑|孙志成 易启江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财经、红星新闻、齐鲁晚报、澎湃新闻